從教40年,且行且思,一直在自我追問:教師的社會價值究竟是什么?教師職業(yè)究竟意味著什么?為師者的責任和使命在哪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一經(jīng)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辟s續(xù)百年初心,實現(xiàn)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需要1700多萬中國教育人共同努力,真正擔負起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由此,教師應是價值與信仰的引領者,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學習與修身的示范者,愛心與責任的踐行者。
教師是價值與信仰的引領者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力量與希望的前提。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是教育者精神與信仰的起點,是教育人的不懈追求,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教育之道。
我始終認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精神追求。教師要成為精神生長者,必須是一個富有精神追求的人。教師是學生的偶像,是社會的榜樣,是價值與信仰的引領者。好的教師,半年之內(nèi)就能在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學生畢業(yè)之后回來看望教師,主要是因為當年教師的精神人格影響,而不是具體獲得了什么知識。
學生的精神成長,首先取決于教師的精神氣質。支教貴州省臺江縣民族中學(簡稱“臺江民中”)伊始,我們就倡導教師要具有“愛與責任”,以此修煉師德之魂;我們倡導入世為事,出世為人,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積極進??;我們開展讀書、體藝等活動,促進師生團隊意識的形成,引導師生求真、向善、尚美。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可以滋養(yǎng)精神,可以安頓靈魂。為師者應該有使命意識、傲骨清風、人文情懷,應該有對教育之道的執(zhí)著堅守。好學校的標志,就是有一批學者型、大師級的教師,他們用心讀書、潛心教書、精心著書。精神的快樂來源于靈魂的豐富,靈魂的豐富來源于內(nèi)心的豐富,而一個人內(nèi)在世界的豐富就取決于他的閱讀,讀好書就是與那些偉大的靈魂溝通。在流行網(wǎng)絡閱讀和碎片閱讀的當下,臺江民中堅持每學期給每位教師發(fā)3-5本書,充實教師的個人書庫,要求教師必須寫讀書心得,學校組織讀書心得評比并頒獎,邀請一些教師做好PPT,在全校教師大會上進行讀書分享。
一位在臺江開書店的人告訴我:“近年來,臺江民中教師走過我書店門口的時候,我看到他們總是步履堅定、行色匆匆,精氣神明顯提升了。”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充實了,他們有了屬于自己的信仰與追求。他們以自己的精氣神,引領著學生乃至整個臺江社會的價值與信仰。
教師是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yǎng)。教師更應該多讀點歷史,使自己不僅成為學科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文明的傳承者,讓中華民族的精神深深扎根于我們的下一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看待,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教育者首先應對生命有足夠的敬畏。其次,我們的學生大多還只是個孩子,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年齡特點和發(fā)展特征,教師的教育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校教育,人是目的,不能僅僅把人當作工具和手段。教育,說到底就是研究人,是人學。把人研究透了,把人照顧到了,教育也就在其中了。
學術啟良知,遠心潛志,恪責盡任鑄師魂;文化開勝地,養(yǎng)正毓德,修身齊家平天下。在大山深處的臺江民中,我們利用國旗下講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現(xiàn)實意義的解讀。要求學生把學校圍欄上的名言警句抄錄下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闡釋,讓師生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每年高考結束后,我們都會發(fā)動教師進村入寨,給考上本科的學生家庭送喜報、放鞭炮。傳播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進取文化。每一批支教老師到來時,我們都會對他們提出三項要求:一是教好所承擔的學科;二是培養(yǎng)好所在學科的青年教師,著力增強當?shù)亟逃沙掷m(xù)發(fā)展的造血功能;三是在苗漢文化融合的基礎上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引領。
教師是學習與修身的示范者
從教師學習與修身的重要性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既是傳授知識的人,又是被學習的模范和榜樣。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教育的原點。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做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科學、新技能,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只有教師學而不厭,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教師善于學習、勤于修身,才能讓學習和修身成為一種校園時尚,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從教師學習與修身的必要性講,學校教育是一種保護和奠基,是一種生活和創(chuàng)造,是一種喚醒和發(fā)現(xiàn)。要保護學生自信心,為學生進行知識與精神的奠基;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生活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要不斷挖掘孩子的內(nèi)在潛能,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喚醒學生的前提是教師喚醒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以志激志、以愛育愛、以心換心。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影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大教教心。一個品行優(yōu)良、渾身散發(fā)著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的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當教師淵博的知識、崇高的人格魅力已經(jīng)使學生折服的時候,教育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教師學習與修身的迫切性講,教師應該有一種基于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自我學習與修身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只有這樣才能快速提升自我、發(fā)展自我。為了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有更快提升,跟上時代步伐,我們要學會自省、勤于反思、樂于感悟。自省是自我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不斷自我省察是人格完善的必經(jīng)之路。
在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我們曾大力開展“構建學校自培體系,促進教師自主發(fā)展研究”。我們認為,教學工作的實操性很強,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就在其學校和課堂,最佳的實踐路徑就是教師的集體備課、磨課、上課、評課。為了讓學習和修身齊頭并進,我們曾對教師提出八項要求:積極參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豐富個人書庫,多讀書;參與課題研究,定期總結和寫作論文;45周歲以下教師要學會一樣樂器,擅長一項運動;開設一門選修課;參與“宏志大講堂”主講;聯(lián)系并幫扶一名宏志生。
教師是愛心與責任的踐行者
教育應遵道而行,道是規(guī)律、是法則,教師對其應有敬畏感。教育之道要遵循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教師對學生、家長對子女、師傅對徒弟所傳授的知識、技能都是顯性的,真正的秘籍是隱含于生活和工作細節(jié)中的德行、人格、氣節(jié)、智慧,即精神氣質、人文情懷。
在臺江民中,我們加強學校內(nèi)部管理,在制定了十余項學校管理制度的同時,我們倡導教師做愛心與責任的踐行者。
首先,確定“愛與責任”作為辦學精神,為學校和教師立志。教師是學校教育的能動資源,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根本。我們在學校文化墻的頂端鐫刻上“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學校高度關注教師的精神世界,在校園內(nèi)開辟了兩片青年教師“志向林”,一片栽種桃樹,一片栽種李樹。每位新教師來校報到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去教師“志向林”栽種一棵象征自我成長的“志向樹”,并寫下一篇對小樹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成長寄語。
其次,開拓眼界,提振教師心氣。有“見”方能有“識”,學校想方設法幫助教師開闊眼界、更新理念、提振心氣。學校在開展讀書活動的同時,還開設“苗家講堂”,每月一次,請專家學者給全校教師開設講座,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以“苗家講堂”為平臺,學校開展青年教師“勵志演講”。學校先后派出五批120多位教師走進杭州市的省一級特色示范高中參觀學習,回來后每位教師都要撰寫考察學習心得,并推選一人在教師大會上做集中匯報。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往返分別乘坐飛機和高鐵,以彌補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坐過飛機和高鐵的缺憾。
再次,啟動教師培養(yǎng)行動計劃,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制訂了《臺江縣民族中學中青年教師培養(yǎng)行動計劃》,包括“小荷工程”“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學校聘請校內(nèi)外專家,對青年教師實行集體輔導和個別指導;要求每位教師在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寫出“三年發(fā)展目標”,每年進行總結和反思;建立骨干教師成長檔案,對青年教師進行跟蹤管理;開辟各種形式的青年教師論壇,圍繞學校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題研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同時,學校開展“苗秀耀林杯”課堂教學競賽活動,鼓勵立志成才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苗族之秀;與貴州優(yōu)質學校凱里一中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改進教師教學實踐;教師參加高三月考,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勇于爭先。
去年疫情期間,學生普遍反映網(wǎng)課太難,教學進度快,聽不懂;有學生反映大山深處網(wǎng)絡不行,收不到網(wǎng)課;有學生父母外出打工,每天都要花時間料理自己的生活;還有學生根本不接班主任的電話,究竟是什么情況也無從知曉,等等。針對學生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學校組織教師走村訪戶,對3000多名學生開展了全覆蓋式家訪,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踐行“愛與責任”的辦學精神。
(陳立群 作者系時代楷模,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終身名譽校長)
原題目為《教師要成為精神生長者》
《人民教育》雜志2021年第17期
作者:陳立群